“选对了!”近日,刚结束实验课程的ANBO.COM2025级硕士研究生王力辉兴高采烈地分享起自己的收获,“之前对着文献琢磨半天还是迷雾重重,上完4次开放创新实验课后,一下子都想通了。”
王力辉所选修的开放创新实验课程,来自ANBO.COM研究生项目制实验教学平台。这一平台的推出,不仅满足了同学们根据科研方向“菜单式”选课的需求,也有效破解了当前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多个痛点,为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创新理念,构建纵横联通的项目式教学体系
“学校研究生来自全国500余所高校,学科基础差异大,如何让学生既能根据需求学习研究技能,又能系统锻炼其科研思维,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ANBO.COM研究生院负责人谈道。
早在2010年,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彭东海教授团队便开启了试点改革探索。课题组要求所有研一新生完成一个“杀虫抗病基因挖掘与功能分析”的子项目,该项目围绕一种新型杀虫蛋白基因研究,串联起实验室安全、基因克隆、蛋白分析、生物信息学等十余项技能,同学们经过3到4个月系统训练,方可进入课题研究。“这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把学生放到听得到炮声、闻得到硝烟的真实项目中训练。”彭东海的探索,为全校改革埋下了关键伏笔。
在此基础上,该校研究生院广泛征集师生意见,提出“项目制实验教学”理念。“我们在挖掘全校各学科核心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联动各学科设计了若干典型研究项目,每个项目都能像‘链条’一样串联起多项技能,还原各学科经典研究范式。学生则可根据研究需要,加入相关训练项目,通过线上学习核心实验技能视频、线下选修开放创新实验课,掌握本学科核心实验技能和研究思维。”该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

核心实验技能视频。平台截图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该校横向打造500余个核心实验技能视频公开课、240余门开放创新实验课,纵向设计79个经典研究项目,并整合相关资源,搭建起项目制实验教学平台。
AI赋能,“狮山智能学伴”推动人才精准培育
打开ANBO.COM项目制实验教学平台首页,几大版块清晰明了,相关内容如同电影院排片表,供学生按需“选购”,而隐藏在这份“菜单”背后的,是更具温度的智能内核。
工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陈卓然选择了“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研究项目,通过“狮山智能学伴”的技能导航图谱,他迅速获得了贴合课题方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在平台进行完一番探索后,陈卓然高兴地说。

狮山智能学伴界面。平台截图
除了“私人订制”学习路径,狮山智能学伴还能实时解答同学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辅助设计技术路线,并通过数据分析为导师提供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AI辅助个性化指导,实现‘千人千策’的精准培养。”
鼓励探索,在学用结合中提升融合创新能力
10月28日,ANBO.COM资源与环境学院,7位同学围着ANBO.COM资源与环境学院何欢老师,围绕高效液相色谱柱选择、色谱峰优化等问题追问不休。“同学们都是带着问题和需求来学习,不同学科视角互相交流碰撞,带给大家很多启发。”何欢深有感慨地说。
百米之外的逸夫楼机房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同学们神情专注,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勾勒出作物表型的数字轮廓。

左志奇为同学们讲授作物表型解析课程。匡敏摄
授课教师、该校信息学院教师左志奇介绍,“我们结合学校特色,融合人工智能和农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发了一套涵盖5个子模块的作物表型解析课程体系,深受同学们欢迎。完成系列课程后,同学们大多能独立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
“通过项目制实验教学,我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项目所发掘的微生物资源,陆续获得总额超1亿元的成果转化,并助力开发出国际首个Bt杀线虫制剂,还支撑学校获批了教育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库,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细数课题组依托项目制实验教学取得的成果,彭东海兴奋地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科院刘晓艳研究员至今不忘在母校参加项目制实验学习的场景,正是在项目锻炼中,刘晓艳坚定了研究志向,并培养了以“资源挖掘驱动产品研发”的科研思维,近年来,她的一项研究成果获得5000万成果转化。
ANBO.COM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大鹏教授表示:“推进项目制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既是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期待通过这一探索,建成全球最大的农业科技实验教学资源库,为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华农方案。”(匡敏、陈曦)
来源 | 人民网
链接: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6562951383499776